本文目录一览:
“新经济”浪潮引爆资产类投资:一线城市商办市场回暖 区域分化
“新经济”和另类投资,正在推动国内一线城市商办地产市场的回暖与升温。
一线城市商办市场经历调整期后,2021年开始出现拐点,并有持续升温的态势。2021年,中国商业地产交易总额达人民币2253亿元,其中物流和生命科学项目在机构投资者的愿望清单中占据重要地位。最近的案例是,一直以来专注于商业地产投资的凯德集团,在2021年年底以17亿元收购物流地产资产包。
凯德投资(中国)首席执行官潘子翔透露,凯德布局新经济产业,是为了持续扩大管理资产规模。
一线城市商办市场的强势回暖,得益于多元化的租户类型,有效降低了空置率,并在有大量供应的市场环境下支撑租金增长,在非中央商务区表现尤为明显。
回暖的同时,市场分化也显而易见。虽然办公楼资产继续主导一线城市市场的交易量,但非核心区大量的新增供应也促成了投资的分化。
总体而言,上海仍处于中国商业地产投资市场的前列,其总交易量约占全国的一半。凭借优良的营商环境、强劲的市场需求以及投资者对稳定收益率的偏好,上海将继续受到投资市场的青睐。展望2022年,投资机构将更加细分化,对于最大化资产价值的能力将成为未来收购的关键。
回暖
一线城市商办市场的回暖有多重因素。
首先,供需两旺。除了供应量大增,一线城市在过去一年的吸纳量也创下新高。比如,北京商办写字楼全年净吸纳量达109.4万平方米,创历史新高;全年空置率17.1%,除王府井因租户整合面积腾退,以及中关村、望京、通州及石景山等区域受新增供应影响空置率上升外,其余主要商务区空置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全年在强劲需求的推动下,空置率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一个事实是,一线城市在疫情期间受抑制或延迟的需求在今年得以充分释放,北京TMT和行业合计贡献全年新租需求的60%,其中超六成来自头部企业。
在投资市场,北京全年成交总额超过600亿元,市场活跃度和流动性持续提升,第四季度主要成交有乐融大厦和鹏博士的两个数据中心项目。
仲量联行华东区投资与资本市场部总监孙翎指出,2021 年下半年,上海商办市场的投资者对于另类投资项目的关注度提升。比如上海的张江板块在过去一年中,凭借有利的市场条件和子市场强大的集群效应,共有六个资产交易。买家主要来自本地和国际机构投资者,包括终端用户和保险公司。
其次,在发展数字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高新技术头部企业的扩张需求成为办公楼市场去化的主要动力之一。在深圳,大宗交易市场成交总额突破两百亿元,主要买家为科技企业主,主导带动资产型交易。科技板块位列需求榜首,新租赁需求占比为47.8%,其中9成以上来自科技互联网企业,其次是金融板块。
纵观深圳办公楼市场,在TMT与金融双核驱动和各行业多层次发展的基础下,2021年净吸纳量超130万平方米,达2020年的两倍以上。
最后,是境外资本活跃度的反弹。2021年商业地产投资市场整体回暖,北京全年大宗成交总额超600亿元,该水平为过去五年第二高值,仅次于疫情前2019年的800亿元。大宗交易活跃度较去年有了明显提升,共录得近60笔成交,成交总额较去年上提35%。办公物业投资热度不减,全年成交占比约56%,成交金额最高案例为二季度以90.6亿元出售的SK大厦。知名案例还包括博枫(Brookfield)收购悦荟万科广场。
仲量联行中国区投资及资本市场业务负责人庞树东表示,后疫情时代,北京商业地产投资市场活跃度和流动性都得到显著提升。2021年底,仍有多个交易处于谈判阶段。北京强劲的基本面增强了资本信心,预计2022年将有更多优质物业进入市场,市场交易将更为活跃。
值得关注的是,房企融资渐趋迫切的当下,更多优质投资机会将释放到市场,给资本提供了更多收并购的机会。
世邦魏理仕深圳投资及资本市场部负责人古振鹏指出,受新增供应持续高位及宏观政策调整对部分开发商资金流转的影响,预计未来一年市场整体出售的写字楼项目会增加。从需求端来看,一方面,投资者一直在积极关注深圳写字楼市场以寻求价格合适的项目;另一方面得益于多重政策利好、链接国内外市场的城市发展平台以及良好的科技产业生态链,深圳不断吸引着大量的写字楼自用型买家前来投资。随着市场上可售物业的增多,预计写字楼成交价格的谈判空间将在一定程度上变大,从而吸引包括自用买家和投资型买家在内的购买需求。
正如世邦魏理仕华北区投资及资本市场部负责人纪刚所指,投资者日益关注交易标的当前的租金回报水平与现金收入,并对项目运营方的资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此外,公募REITs的稳步推进将为以研发办公为主体的产业园区、仓储物流、数据中心和长租公寓等领域资产提供更多的融资和退出渠道,有望在2022年得到更多投资者的关注。
分化
同样都是增量的市场供应,一线城市的新增供应水平、市场空置率、租金水平却出现了明显分化。
新增供应方面,与其他三个城市的增长趋势不一样的是,广州2022年虽有约74万平方米的优质写字楼投入市场,但较2021年减少21%。
空置率方面,仲量联行数据显示,北京以内资TMT行业为主力的强劲市场需求推动项目快速去化,整体市场空置率已恢复至2019年末疫情前的水平。而广州空置水平被推升至五年以来的新高。年末整体空置率达到11.9%,同比上升2.9个百分比。
租金方面,北京全市和五大核心商圈租金水平均延续了三季度的上升趋势,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分别为每月每平方米人民币337.6元和389.4元,环比上升1.7%和1.2%。但部分区域如燕莎、奥体及东二环仍有下行压力。
在上海,业主对市场信心增强,进而推动租金持续上升。2021年第四季度中央商务区租金环比小幅上涨1.0%,同比增长1.7%。全年活跃的租赁需求推动浦西中央商务区整体租金同比增长3.3%,而浦东中央商务区租金全年保持平稳,非中央商务区市场租金同比增长6.4% 。前滩等板块租金表现尤为抢眼。
但在2021年四季度,广州商办写字楼租金环比下降0.7%,同比下跌1.2%。不过,平均租金在第四季度开始止跌回稳。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ESG被广泛关注,租户对绿色楼宇的需求攀升。2020年,57%的受访企业倾向选择绿色楼宇。到了2021年,该占比上升至93%,而有 17% 的受访企业认为是否是绿色楼宇将直接影响租赁决策。
世邦魏理仕研究数据显示,在全国主要的一二线城市,LEED 认证楼宇的年去化速率在疫情暴发后的四个季度较疫情前四个季度上升2.3 个百分点,而非LEED认证的楼宇则下降了1个百分点。世邦魏理仕认为,随着更多租户推行ESG 计划,绿色楼宇的吸引力将进一步提升。以上海为例,绿色认证写字楼的租金比没有认证的高出20%。
2022年一线城市市场将持续放量。世邦魏理仕华北区顾问及交易服务办公楼租户部负责人张冀苏认为,短期看,随着疫情期间被抑制的需求释放完毕和新增供应回落,2022年净吸纳量预计有所回落,但仍高于历史平均水平。在“十四五”规划推动下,数字经济、高精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将推动市场需求多元化,注入来自新经济、新赛道的新力量。供需回归均衡之下,预计明年整体市场租金将会企稳,但个别子市场受新增供应集中影响,租金仍有下行压力。
在整体市场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下,一线城市的办公物业持续成为投资者的偏好。在大宗交易中,北京、上海投资型买家为主,广州、深圳则以自用型买家为主。
综合戴德梁行、仲量联行、世邦魏理仕等多家机构的观点来看,短期内,金融服务业、科技、生命医学等仍将是市场需求的主要驱动力。展望2022年,一线城市甲级办公楼市场将继续受益于金融、科技、专业服务、零售等行业活跃的表现。尤其在上海,生命科学行业以及不断升级的制造贸易类企业或将成为新的需求增长点。
先进制造业和新零售业等新经济行业将进一步拉动整体需求,同时总部企业将在非中央商务区寻求独栋办公楼整租或投资机会。租金在短期内有望持续增长,但预测未来大量供应将制约租金增速,甚至带出下行压力。
“商改住”调整再出江湖,深圳多措并举保住宅供应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吴抒颖 深圳报道
在第四轮集中供地开启之前,深圳将多宗地块进行了规划调整。
根据《深圳特区报》,近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通告,对多宗优质项目用地进行“商改住”规划调整,涉及福田、宝安、龙岗、光明、龙华等片区。
以此,深圳将进一步优化供地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功能中心职住平衡与产城融合,多渠道保障住房供给,完善片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近年来,深圳多措并举保障住宅供应,“商改住”是重要途径之一。今年5月,深圳坪山、宝安也曾经将多宗商业用地调整为居住用地。
“十四五”期间,深圳将建设筹集住房89万套(间),其中公共住房54万套(间),在“十三五”期间保持供应放量的基础上,再度大幅提升。受此推动,深圳房地产市场也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再度“商改住”
深圳本次涉及“商改住”的地块,有不少区位和配套等均十分优质的地块。
例如,深圳国际会展城KF02-11地块,原规划用地性质为商业用地。调整后,这宗地块分为两宗,包括一宗容积率为4.6、用地面积为1.11万平方米的二类居住用地,配建社区体育活动场地、便民服务站等;以及一宗容积率为4.3、用地面积为1.4万平方米的二类居住用地,配建幼儿园、文化活动室。
光明、龙华等区域也有类似的规划调整。
其中,光明中心地区法定图则02-49地块,原规划用地性质为商业用地,根据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大居住用地供应的决策部署,为加快推进招拍挂出让工作,调整后,这宗地块调整为二类居住用地,配建设施新增1处公共服务用房、1处社区儿童游戏场地。
以此来看,在深圳本次“商改住”的规划调整中,除了增加居住用地供应以外,为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还增加了不少公共配套与设施的配建,以此优化和完善片区公共服务能力。
实际上,提升片区公共服务能力是“商改住”的考量之一,另外为了兼顾职住平衡,交通设施周边的居住用地供应也在提速。
根据《深圳特区报》,深圳本次还集中加大轨道交通设施周边居住用地供应力度。
其中,龙岗区大运枢纽站及其周边地区法定图则02标准控制单元,原主导功能为居住、科研设施,总容积109.0万平方米,其中存量建设用地增量7.5万平方米。调整后,02单元主导功能调整为居住、工业,总容积调整为145.96万平方米,其中存量建设用地增量调整为44.46万平方米。
而深圳中心区福田在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授权、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福田管理局审批后,也新增了3处居住用地,其中一宗位于景田、其余两宗位于梅林,这三宗用地全部用于公共住房建设。
多举措保供应
近年来,在住宅用地的供应之上,深圳频繁发力。
2021年7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起草《关于进一步加大居住用地供应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对于原批准用途为居住的土地整备留用地,可提高开发强度,超批复规模部分可用于建设可售的公共住房;对于原批准用途为商业的土地整备留用地,可申请将部分或全部商业建筑面积调整为居住用途。
这是深圳首次明确允许商业用地调整为居住用地。深圳允许调规的背景是,深圳商业用地有一定过剩。
根据第一太平戴维斯2022年10月19日发布数据,2022年第三季度,深圳全市甲级写字楼物业市场总存量环比上升1.3%,至964.0万平方米。
第一太平戴维斯预计,2022年第四季度深圳还将有六个新项目交付入市,为市场带来约54.8万平方米的新增供应;“鉴于新增供应可观,市场去化仍将承压,全市空置率预计继续上升。”
此种背景下,将商业用地调整为居住用地,既能够改善商业用地过剩的问题,也能够起到职住平衡的目的。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分析认为,将商业性质的土地变更为居住用地是深圳二次房改的保障措施之一,其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要将居住用地的规模占到30%左右,二是要将公共住房的占比要提到60%,“商改住”举措对解决这些问题也有帮助。
实际上,在本次居住用地调规之前,深圳已经有多次类似的行动。
今年5月17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坪山、宝安的多个区域土地进行规划调整,其中宝中3宗商业办公用地被调整为1宗二类居住用地以及1宗商住混合用地;坪山竹坑的一宗混合商住用地,则被调整为纯二类居住用地。
在多重举措的保证下,深圳居住用地供应持续放量。
根据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于10月10日公布的存量住宅用地信息,深圳市存量住宅用地项目总数612个,存量用地总面积1159.98公顷,其中未动工土地面积334.11公顷、已动工土地面积825.87公顷。已动工土地面积中未销售土地面积329.51公顷。
整售成主流 2019年深圳央企国企收金超300亿元
1月6日,招商蛇口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表示,已与香江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建设深圳会展湾·展贸中心项目。深圳会展湾本身是由招商蛇口和华侨城联合开发,总体量为320万平方米,定位创新型会展产业综合体。
作为中国首个国家战略明确定义的“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仍将保持着高速发展,继续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无论是 写字楼 市场还是零售市场,均迎来供应高峰。
在这样情况下,2019年以招商蛇口、华侨城、华润置地、深圳控股等在内的央企、国企,为了促进销售额增加,纷纷选择整售模式。据中国 房地产 报记者统计,2019年深圳411亿元的大宗交易额中,上述4家房企的整售额就高达304.59亿元,占比超过74%。
多集中在写字楼
回顾2017年至2019年三年时间内四大一线城市的大宗交易情况,深圳在宏观经济一般的情况下,逆势增长。第一太平戴维斯数据显示,2019年,深圳的大宗交易总金额达到411.3亿元,另外土地及旧改交易达到95亿元。
尤其是深圳大宗交易单宗规模在2019年达到25.7亿元,远超过北京、上海、广州。
查看具体成交情况可发现,2019年交易额最高的是1月出售的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的华侨城大厦,中国人寿以120亿元购入华侨城的总部大厦。成交额第二高的则是去年12月刚发生的,中信保诚以71.32亿元购入华润置地位于南山区前海片区的华润前海中心T2栋,同样也是写字楼。
2019年深圳大宗交易市场中,按照成交类型分类来看写字楼依然为主力,2019年的成交数量达10宗,商业、 公寓 及其他分别录得3宗、1宗及2宗。
高力国际数据也显示,2019年写字楼是最受投资机构欢迎的物业类型,占比高达60%。其《2019年度香港投资者问卷调查报告》还透露,香港投资者对广州、深圳的写字楼最感兴趣,分别占比25%和35%。
高力国际资本市场与投资服务部华南区董事林楚洲对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表示:“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第三产业比重提升,大湾区整体的投资市场将得到明显提升,使得国内外的投资机构将更加积极地寻找大湾区的房地产投资机会。我们预计深圳将会吸引更过高素质人才和企业来到深圳,深圳也将激发更多元化的投资需求。”
第一太平戴维斯深圳公司副董事总经理吴睿也对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指出,“去年有10宗大宗交易来自写字楼,因为写字楼运营起来容易产生现金流。深圳较于北京、上海的投资市场仍有一定的差距,尤其对于外资机构投资者而言,深圳的投资回报率较低但物业具有较高的溢价空间。”
事实上,深圳甲级写字楼正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第一太平戴维斯数据显示,2019年累计新增供应面积同比扩大近五成,至107.7万平方米,推动全市总存量同比上升17.7%,至715.6万平方米。
虽然深圳房地产市场整体回暖,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释放以及 新房 供应量的显著上升,深圳住宅成交活跃,但是公寓类产品购买后5年不可出售的政策效果持续,加上入市量大幅上涨,市场未跟随住宅市场回暖,去化缓慢。而写字楼空置率也大幅上涨超过20%。整售成为了房企加紧去化的主要模式。
房企通过整售快速回笼资金
对于房企来说,整售成为其完成商办销售目标的主要渠道。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查看去年大宗交易的成交情况,发现大本营在深圳的央企和国企尤其偏爱整售。
具体来看,华侨城以130亿元领跑所有房企,华润置地以71.32亿元紧随其后,而招商蛇口则成交了5宗达到70.73亿元,深圳控股则以32.54亿元位列第四。
吴睿对中国房地产报记者直言,“深圳房企现在要达到150亿元销售额才能在前列,所以很多房企进行整售。”
据华润置地华南大区深圳公司披露,其超额完成2019年全年目标,实现签约256亿元。华润置地单单凭借着华润前海中心T2写字楼就收金71.32亿元,上述项目贡献了27.86%。
无独有偶,深圳控股去年上半年推动了泰然立城项目通过大宗交易成交近25亿元,拉动了其上半年实现合同销售额64.36亿元,同比上涨约49.4%。其在8月底业绩会上也直言,下半年深圳泰富广场也考虑大宗交易,正接洽多家客户。
此外,对于房企来说,整售模式也能加快项目流转,尤其是商办物业作为重资产项目,销售情况往往不如住宅。
华侨城去年以120亿元出售总部大厦拉开了深圳大宗交易的帷幕,其2019年经营计划中明确将加快回款和项目周转去化列为头号重任, “对于部分货值高、去化慢的项目,积极采用合作开发、股权转让、资产处置或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加快项目开发和资金回笼。”
同样的深圳控股手上,截至2019年6月30日,住宅类型为47%,商业类型为53%。占比较大的商业,为了不拖累销售,不得不选择大宗交易来促进成交。大宗交易占比销售达到38%。
深圳控股董事会主席吕华去年3月业绩会上曾对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解释称:“大宗交易出售价格没有和普通散售市场价格差别很大,我们是可以接受的。住宅市场回暖明显,写字楼则是市场过剩。而且写字楼价值高,大宗交易是销售渠道,有很多优势,我们一直在寻找好的机会。”
深圳写字楼去化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深圳写字楼一般什么公司入驻、深圳写字楼去化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深圳写字楼去化